沒有原因的原因

從開始學韓文、後來又學了日文、程式,自己一個人去屏東、韓國、日本打工渡假,然後環島、跑馬拉松、三鐵,考導遊領隊證照……

那些聽起來好像很酷但又好像不怎麼酷的決定,總是在別人問了為什麼才開始想著:為什麼會做這個決定,然後開始從自己的成長史、遇過的人、事、物一個一個從腦袋裡抓出來盤點,也許是在某個時刻發現自己喜歡什麼?又或許是發現自己少了什麼所以想要加強?更多更多的問題在腦袋跑來跑去,最後統整了一個「合理」的答案回答了。

記得小學一年級的老師曾經說:沒有所謂的早知道。後來學了各種語言,才發現大部分的語言裡面都有「過去假設」,原來大部分的人都曾經後悔過。

所以學著盡量不讓自己後悔。

儘管只是很薄弱的「想要去做」,也會試著做做看。

小學作文的興趣,很假掰的寫自己很愛閱讀,透過別人的文字可以體驗不同的人生,現在則是很誠實的說,很愛看YouTube、看電影、看劇,同樣也是因為可以體驗不同人生。

一次的拍片過程中,坐在監視器的前面時,突然意識到雖然攝影機沒有拍到,但我的時間也被記錄在那一個畫面裡了,原來我不管怎麼體驗「別人的」人生,在播放的那一刻,我的人生也被記錄在螢幕前看著的那個人身上。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