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記20221214

台北的冬天果然一如往常的又濕又冷,前陣子剛買了新雨傘,但還是想像著自己在西雅圖一樣,綿綿小雨也就這樣淋著到處走來走去,淋雨的路上也稍微脫離的一下現實,幾個憂鬱病史的朋友這幾天也不好過,這天氣正常人也都憂鬱了。

剛來台北的那一年還沒有意識到天氣的影響這麼大,只是一直想要趕快放假回家,被稱作理性的腦袋還沒有分析出開始不開心的原因,我一心只想要變得感性一點,至少學會怎麼釋放情緒。

以前的作品因為電腦壞掉都沒有留著了,那時候的腦袋很直,一股腦的把所有想到的都放在裡面,只有邏輯沒有情緒,但我記得有人用掉髮,告白了自己癌症後又痊癒,有人戴上耳機暗示了社會的分離,有人滴滴答答的時間流失了,那時候好羨慕他們真的心思好細膩,所以想要變得感性。

一年兩年三年四年,生老病死一個一個的遇到了,原來變得感性不過就是一瞬間的事。

前陣子看到世界人口突破80億了,是不是我們遇到其他人的機會更多了,所以就更不懂得珍惜眼前這麼一位難得一起吃飯一起玩耍的人?習慣了從出生開始算活在世間的時間,是不是忽略了其實我們擁有的時間,其實應該從那個未知的結束日倒數?

如果每個明天都是最後一天,還會選擇今天這個決定嗎?

雖然打雜但一點也不雜

忘記在哪裡看到的一句話:工作中有70%的事都是雜事,只有30%才是跟你職務有關的。

工作的處理順序依緊急度跟重要度,大致可以分成四種:重要且緊急、重要不緊急、緊急不重要、不重要也不緊急,想當然爾,不重要也不緊急的事順位一定會被排到最後,重要且緊急則是會被排在第一順位,最難區分的則是重要不緊急與緊急不重要的。

其中重要且緊急、重要不緊急就是那30%的工作,重要不緊急的事是個人職涯中最需要循序漸進的,有足夠的時間可以完善、做出較完整的品質,雖然短期之內不做可能不會造成什麼大問題,但拖著拖著就會變成重要且緊急的事,品質可能就不如預期的好。

但即使你把30%的工作做到了100分,那也只是你分內的工作,沒有人會感謝你,反而還會因為你可能少做的部分,而為達到預期效果而打了折扣。

這時候那70%的雜事就是你的加分選項了,對你來說雖然是不重要但緊急的事,但對其他同事來說,那可能是重要又緊急的事,對你來說的雜事,可能可以讓團隊更順利的進行下去,這就是雜事幫你存下來的情感帳戶。

雜事的投資並不會在短期之內有顯著的效果,畢竟信任從來不會是一促即成,但當有一天在你需要幫助的時候,那些曾經做過的雜事可能會讓你養出新的技能,又或者新的人脈。

剛出社會時候的我也曾經懷疑為什麼總是要做一堆雜事,但過了幾年之後,因為雜事我學到了很多事情,變得會自己找答案,也從答案又找到了新的問題與新的機會,雖然總是說自己在打雜,但其實一點也不雜。

—《與成功有約》讀後心得

日記20220908

自從那天之後,每一天都覺得時間過得好快,如果沒有特別記住,也常常忘了在這段期間內做了什麼,只知道最近感覺很充實,過得也很快樂。

以前很喜歡買記事本,寫下每一天要做的事情,完美的計畫、再因為各種意外被拖延的計畫,為了考試準備的讀書計畫,為了見想念的人,排定的每一場約會,一項一項的記在小本子上面,像是扮演一個史官,撰寫著自己的歷史。

那天過後,我很幸福的想要記住當下,但是忘了該用什麼言詞來記下,索性就讓他空白,或在當下好好享受,漸漸的,空白的部分越來越多了,我也越來越少用文字紀錄自己的心情,幸福的、不幸福的,都是空白。

最近朋友突然多了好多,舊的朋友帶新的朋友,出去走走跟陌生人也聊了起來,以前覺得世界很小,一個差錯就會崩壞,現在才發現小的自己的眼界。

근데 너무 행복하면 무섭기도 한다.

沒有原因的原因

從開始學韓文、後來又學了日文、程式,自己一個人去屏東、韓國、日本打工渡假,然後環島、跑馬拉松、三鐵,考導遊領隊證照……

那些聽起來好像很酷但又好像不怎麼酷的決定,總是在別人問了為什麼才開始想著:為什麼會做這個決定,然後開始從自己的成長史、遇過的人、事、物一個一個從腦袋裡抓出來盤點,也許是在某個時刻發現自己喜歡什麼?又或許是發現自己少了什麼所以想要加強?更多更多的問題在腦袋跑來跑去,最後統整了一個「合理」的答案回答了。

記得小學一年級的老師曾經說:沒有所謂的早知道。後來學了各種語言,才發現大部分的語言裡面都有「過去假設」,原來大部分的人都曾經後悔過。

所以學著盡量不讓自己後悔。

儘管只是很薄弱的「想要去做」,也會試著做做看。

小學作文的興趣,很假掰的寫自己很愛閱讀,透過別人的文字可以體驗不同的人生,現在則是很誠實的說,很愛看YouTube、看電影、看劇,同樣也是因為可以體驗不同人生。

一次的拍片過程中,坐在監視器的前面時,突然意識到雖然攝影機沒有拍到,但我的時間也被記錄在那一個畫面裡了,原來我不管怎麼體驗「別人的」人生,在播放的那一刻,我的人生也被記錄在螢幕前看著的那個人身上。

日記20220508

可能是老巫前陣子說何平要退休了,最近老是想得起那天看完《挖洞人》的時候,有位同學問了何平,再過了幾年之後,會不會再重新編輯自己過去的作品,何平那時候回說:每個作品都反應了當時的自己,就像寫日記一樣,作品也只是紀錄了那時候我們的能力所為,已經那時候青澀的想像,我們並不會刻意的改變過去的自己(年代已久已經沒有辦法一字不漏的記住,大意大概如此)。

每過一陣子就會流行一個心理測驗,就跟從小就開始流行的星座一樣,測驗的題目都覺得好困擾,上一題的答案跟下一題觀點明顯的不同,也只能用當下的想法跟那近期發生的事作答,因此每次都略有不同

故意讓自己對星座不要有這麼深的研究,是因為不想讓自己越來越像某個特定的星座,小學五年級的時候,就覺得星座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為什麼要讓那些統計分析,來決定我未來的性格,所以決定讓自己看著別人長大,那些別人來自身邊每個人。

也許這就是社會化吧!記住每個時期的自己,用各種形式。

29

之前公司來了一個倒霉事製造機新人,到職的那三個月剛好是他29歲之時,因為逢9在華人社會是不怎麼吉利的年紀,因此他遇到什麼倒霉事都會怪在29歲上(雖然我覺得大部分跟他本人的行為比較有關),到職第三天出車禍,因為戴耳機太專心聽音樂被車撞,一個月後搞失蹤一個禮拜,因為電腦鍵盤被玉米濃湯淋到導致電腦壞掉不能開行事曆請假等種種奇蹟的29歲災難,導致我也開始跟著相信29歲可能也會發生什麼大事在我身上。

過完年後的某個早上,室友上完了英文家教課課後問我對30歲的夢想是什麼,今年也是我們要邁向29歲的一年,也是時候該開始面對29的危機了。

我們都夢想過的「30歲該有的樣子」:23-24歲畢業即就業,做這自己滿意的工作,25-27談戀愛交往結婚,到了30身邊應該是早上送小孩上學8-9點上班,晚上下班後接小孩,這樣平凡的生活吧!

結果我們畢了業(還延畢了),在大的小的公司都工作過了幾年,身邊的人來來去去,不知不覺也要29了,心裡想著我們只剩下那一兩年,就要離夢想越來越遠了。心裡很是著急,開始學會怎麼投資存錢,學會充實自己,想著能否靠著一些旁門走道,也要接近那個夢想。

然後她跟我說了:這個夢想會不會從一開始就不適合我們了。

在求學過程中的我們,跟著電視上浪漫的愛情劇一起長大,花樣年華的演員與青春熱血的劇本,似乎給了我們看似「多元」卻只有喜劇結尾的劇情,每個故事都有起承轉合,愛看韓劇的也會發現韓劇法則在第8集男女主角會有吻戲,把任何的人物背景,無論是貧民與富家子弟、兩個天天吵架看不爽的冤家,只有肯努力就一定會成功的各種冷門職業,都放進這套模組裡,一個令所有人都「滿意」的故事就會實現。

我們的癥結點有似乎在有意無意的意識下,被套入了這個「模板」裡,然後對於任何偏差產生了懷疑,是不是我們不夠努力?是不是我們用錯了方法?是不是那個會給我們機會的伯樂還沒有出現?還是我們說錯了什麼話、做錯了什麼事?

我們的對話後來好像也沒有結論,但是這個話題應該都已經盤旋在我們的腦海中很久很久了,不只以前,現在、以後也會一直持續,或許我們應該像當時說走就走的環島旅遊一樣,就算拿著隨時在過熱沒電的手機,冒著可能會迷路的風險,靠著信任與探索的精神,問問路人、看著太陽月亮的方位,找到我們自己設的目標,也或許,我們都還沒開始夢想「30歲以後的我們」。

冬季限定!「無料」南港中信園區滑冰天堂

冬天到了好像要來學一個只有冬天才可以學到的技能吧!說到溜冰大部分的人的初體驗應該都是在小巨蛋,還記得第一次去小巨蛋,只能在旁邊扶著扶手繞圈圈,裡面每個小孩咻咻咻的從你旁邊滑過,深深後悔小時候為什麼不好好學直排輪😌

之前因為工作的關係,很早就知道中信園區每年冬天都會有免費開放的滑冰天堂,你沒聽錯,真的完全免費,你要做的是就只有提早到領號碼牌就好!而且因為南港對大部分的人來說都比較遠,只要有心幾乎都排得到!

開放時間平日3場、假日4場

園區平日開放150人、假日170人,目前去了3次平日,目測人數大約50人上下,滑起來相當舒服!

一進去就會先量鞋子尺寸,尺寸有16-29公分,量完尺寸後告訴一旁的工作人員領取一張小卡,到櫃檯抵押證件租借護具與冰鞋。

租借護具的櫃檯
安全帽、護膝、護軸、護手通通都有!
旁邊還有醫護站(但還是不要去比較好)
室內男女廁都有
全場唯一需要付錢的地方:置物櫃

等到全部裝備換完之後就可以進場了~進場前還會有工作人員幫忙確認護具是否確實佩戴,超貼心的!

雖然下面都是冰,但實際上並不會感覺太冷,甚至溜完都還會出汗,但是鞋子偏緊,建議穿厚一點的襪子才不會覺得那麼痛。

旁邊有休息區可以站著拍照,場內建議不要拍照,突然停下來會還後面的人嚇到。

每個場次大約一個半小時,含穿脫護具的時間,真正溜冰的時間大約一小時。

結束之後還要拿一開始拿到的粉紅卡還護具,這張卡可以留著,可以有一些園區的消費優惠

被路人小孩搭訕

週日的下午帶著要考試的參考書出門,以為自己會找一間咖啡廳待上一整天唸書,坐上公車後才想到又忘了帶鉛筆盒出門,索性搭到誠品,買了一本一直想買的書,誠品每個月都給會員一本77折優惠的書,每個月親自走一趟書店買書的感覺真的很療癒,想做很多事的時候真的很適合報一場考試,為了逃避唸書就會做更多想做但平常不會行動的事,當天就把新買的書看完了,利用拖延來治療拖延真的很有用(拖延心理學)。

早上去了咖啡展找了朋友,去誠品的時候已經是下午一兩點多,肚子好餓,在誠品的地下街隨便買了個湯飯,就找了一個位置坐下看YouTube,假日的誠品真的很多人,即使只是要找一人座位也找了好久。

才做沒幾分鐘,旁邊的位置也空了,但馬上來了一堆母女,因為帶著耳機,沒有聽清楚她們母女談了什麼,只是過不久媽媽就問我說可不可以幫她看一下小孩,她在附近買些東西很快就回來了,因為位置真的不好找,想讓女兒趕快找個地方坐下,小女孩年紀看起來跟恩恩(我姪子,今年5歲,快要變成蠟筆小新)差不多,對話上應該沒什麼困難就答應了,本來以為只要把我在看的YouTube 分給小妹妹看,應該就可以安靜幾分鐘,沒想到妹妹超級熱情,還差點給我回家。

妹妹:姊姊,你在看什麼啊?

我:我在看人家講故事(正在看cheap講焦吧年事件)

妹妹:姊姊你小時候有沒有牙齒很少很少啊?

我:(天啊她真的要我跟他聊天了)有啊,可是長大後就會變很多了。

妹妹:那牙醫仙子晚上會不會幫我把牙齒黑黑的地方拿走呢?

我:(不管什麼年代爸媽騙小孩的招數真的都沒變)會啊,你牙齒有去給醫生看嗎?

妹妹:有啊,可是醫生弄的都好可怕,那姊姊我長大後牙齒也可以跟你一樣嗎?

我:你長大後牙齒會比我更好看

妹妹:姊姊那你媽媽長得怎麼樣?

我:我媽媽頭髮短短的

妹妹:我媽媽頭髮也短短的,可是我不喜歡,我喜歡像你一樣長長的頭髮

我:會嗎?我覺得短頭髮也很好看啊

妹妹:我希望我的頭髮像周子瑜一樣,姊姊我長大後會不會跟周子瑜一樣?可是我不太會跳舞怎麼辦?

我:(這話題跳的好突然)你也喜歡子瑜喔,你有跟媽媽說你想學跳舞嗎?

妹妹:媽媽還不知道,我在家裡都有自己跳,可是跳的不是很好。

———(中略)妹妹其實還聊了寵物、化妝、擦指甲油、媽媽的朋友圈等等——

妹妹:姊姊我可以去你們家玩嗎?

我:可是我們家很遠耶

妹妹:真的喔

我:對啊,而且我們家還有其他人,還有兩個女生一個男生(室友男友)。

妹妹:那個男生長怎麼樣

我:嗯…高高瘦瘦的

妹妹:還有呢?

我:頭髮短短的

妹妹:像什麼?

我:(真的是考倒我了)像戴帽子一樣(剛好眼前走過一個戴帽子的男生,下意識亂說一通)

妹妹:好奇怪喔,像我爸爸就長得很帥

我:真的嗎?那你會跟爸爸說,爸爸你很帥嗎?

妹妹:有啊,我爸爸都會買很多玩具給我,有廚房的還有化妝的,姊姊我可以幫你化妝嗎?

我:你要幫我畫哪裡?

妹妹:我可以幫你畫指甲,姊姊我長大以後指甲也可以跟你的一樣漂亮嗎?

我:(妹妹妳真的很會說話)當然可以啊,我小時候手手也跟你一樣小。

小女孩的媽媽在過了10分鐘後終於回來了,手上拿了兩份冰淇淋說其中一份要請我吃

媽媽:你剛剛跟姊姊說了什麼?

妹妹:秘密

電視兒童被害妄想症

我有一個從小開始就有的奇怪習慣:洗澡的時候,會先把身體洗完、穿好衣服,然後再開始洗頭。這個習慣從2001年9月22開始,那時候整天跟著大人看電視,從土堆裡面一具一具的屍體被扛出來的畫面,儘管只是透過電視,至今仍永生難忘(所以說血腥畫面打馬賽克是必要的),為了哪一天不被扛出來的時候是裸體的狀態,開始養成了這個習慣。

還有一個印象很深刻的陰影,我的牙齒不是很整齊,但也沒有嚴重到會影響整個面相,但牙科醫生都說如果戴牙套是可以變得更整齊的,可是一直以來我卻想維持這樣不整齊的狀態,如果大家還記得小時候那個以紅色跟藍色有名的連續劇,應該也多少都會有陰影吧?我就是很怕我哪一天變成一具無人屍骨,至少還可以從我的牙齒形狀認出我是誰,所以一直以來沒有動過要戴牙套的意念。

小時候真的因為看了很多電視而多了很多奇怪的想法跟習慣,再加上我們家秉持著放任自由的管教方式,基本上只要不要一整天都盯著電視看,看什麼都不會管,尤其又太愛看柯南、CSI犯罪現場系列等偵探類的,雖然腦袋邏輯有變好,但也導致我常常有被害妄想症,有時候晚上走路還會被自己的陰影嚇到。

我們是胖子胖子,也是瘦子瘦子

小時候很喜歡照鏡子,上幼稚園前,都會坐在鏡子面前,像白雪公主一樣(幼稚園小孩不會承認自己是巫婆的),問鏡子誰是世界上做漂亮的人,每次跟其他人說這個故事的時候,通常會得到一個:「原來你從小時候開始就這麼自戀了。」的回覆。這件事很顯然的是過去式,但卻不會再有人問為什麼後來不再跟鏡子裡的人這麼說了。

環肥燕瘦

我的小學五六年級班導是一個對我影響很深的人,喜歡凱文柯恩也是老師介紹給我們的,他告訴我們快樂像是香水,你身邊的人也會因為你快樂而快樂,但也是第一個讓我意識到「外貌」是什麼的人。

還記得那句成語是環肥燕瘦,小學的時候每個人每天都要負責從成語字典裡找一句成語跟大家分享故事跟意喻,如果有不太明白的部份老師會再多做補充,他指著班上幾個發育較好的女生,包括我,說著這些同學在唐朝的時候是很有人氣的美女,我記得楊貴妃喜歡吃荔枝,也記得她的樣貌豐腴,還記得我們也曾經豐腴。

無限減肥循環

往後的每一個時刻,減肥、減肥、減肥,在每次照完鏡子後,只剩下這個無限循環的兩個字,敲膽經、吃每一口飯咀嚼超過20次、減少澱粉、鄭多燕、斷食、榮總減肥餐、一休等等等,任何一個試圖減肥過的人應該都對這幾個關鍵字不陌生吧?

暴食症

到了大學搬離家中在外住宿後,對於飲食方面的控制我好像達到了某種病態,因為宿舍室友平常也常不在,在沒有人的時候我會開始暴食某種特定的食物,一桶Costco的堅果(1300g)我可以在一個禮拜內吃完,單吃花生醬一次可以吃掉半罐,後來買了一台麵包機,每天都做一條吐司,一次可以吃掉半條吐司,著迷過的食物也有蔓越莓乾、葡萄乾、麥片等等,那個時候還有在跑馬拉松,其實身型倒是沒有特別變得很誇張,但是身體就是一直呈現著大量進食、大量運動的狀態,每天看起來都呈現一副很累的樣子。

這件事一直持續到我從韓國回來,到了人生體重最高峰(大概65-67kg左右),那陣子所有可以遇到的悲劇也大概都一起來了,那個時候也有一個室友,我整個病態到會趁室友不在家時自己一個人暴飲暴食,如果有看過Extreme weight loss的人應該都會知道大部分的過重者,通常都是伴隨著某種心理疾病,我完全可以體會那是什麼感覺。

某一天突然想開了

開始工作之後,常常睡過頭忘記吃早餐,下班之後也會突然沒有胃口,體重計沒電了,也一直忘記去買電池來換,開始有人說我變瘦了,看起來也更有自信了,突然發現自己開始對其他事物感到興趣後,已經很久沒有把心思放在減重上了,再加上身邊一直處於有人的狀態,上班通勤來回2小時,晚上也常常有朋友約吃飯,回到家也很少躲起暴食了。其他人對我的任何外表評論,就好像是對著第三人說一樣,沒有特別開心也不會特別難過了。

這件事並不會結束

雖然目前的狀況比以前好很多了,但我並不覺得我已經好了,身邊還是有很多人為了自己的體態、外貌困擾,我並不能給予任何有意義的建議,我還是記得環肥燕瘦,有一個還是有可能再一次輪迴,但願我們還能夠彼此提醒,我們是胖子胖子,也是瘦子瘦子,我們能屈能伸,也體會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