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記20220508

可能是老巫前陣子說何平要退休了,最近老是想得起那天看完《挖洞人》的時候,有位同學問了何平,再過了幾年之後,會不會再重新編輯自己過去的作品,何平那時候回說:每個作品都反應了當時的自己,就像寫日記一樣,作品也只是紀錄了那時候我們的能力所為,已經那時候青澀的想像,我們並不會刻意的改變過去的自己(年代已久已經沒有辦法一字不漏的記住,大意大概如此)。

每過一陣子就會流行一個心理測驗,就跟從小就開始流行的星座一樣,測驗的題目都覺得好困擾,上一題的答案跟下一題觀點明顯的不同,也只能用當下的想法跟那近期發生的事作答,因此每次都略有不同

故意讓自己對星座不要有這麼深的研究,是因為不想讓自己越來越像某個特定的星座,小學五年級的時候,就覺得星座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為什麼要讓那些統計分析,來決定我未來的性格,所以決定讓自己看著別人長大,那些別人來自身邊每個人。

也許這就是社會化吧!記住每個時期的自己,用各種形式。

《當愛不見了》尋找遺失的愛

結婚多年的夫婦珍亞與波里斯為了離婚的事吵架,夾在兩人之間的兒子艾力西意外聽到兩人的爭論,傷心欲絕的艾力西在早飯後就再也不見蹤影,諷刺的是,父母都分別有了新歡,在艾力西失蹤後兩天珍亞才發現兒子失蹤,兩人不得不放下新歡,聯絡警方與民間機構一同尋找艾力西,然而,兩人卻又害怕兒子回來之後,未來又該如何面對,尋找艾力西的過程中,才慢慢發現到兩人走到婚姻盡頭的原因——一開始就沒有愛了。

當初的意外,讓珍亞懷了孕,波里斯順理成章的求了婚,珍亞也為了脫離母親而答應了,然而,婚姻是長時間的互動與相處,即使小孩都長大了,仍然逃不過時間的考驗,已經沒有愛的家庭,卻又要假裝真心付出,孩子永遠都是離婚的犧牲品,父母為了新生活,艾力西像皮球一樣,被踢來踢去,連外婆也不願意扶養,愛不見了,留下也是徒勞無功,也許離家出走後的艾力西,反而可以過得更好。

《當愛不見了》也討論了俄羅斯的社會問題,失蹤兒童率、離婚率高問題,批判看似友善的企業環境等,導演巧妙地將這些元素融合在影片裡,是虛,也是實,片子的步調緩慢,甚至很多鏡頭都呈現長時間的等待人物,好似尋找失物時,看似要出現了,卻又失落了,最後艾力西的蹤影,還是無法得知,但卻還是在珍亞與波里斯的心中,種下遲遲無法忘懷的罪惡種子。

《找藉口有限公司》愛的力量多大原諒就多大

平常真的很少有機會在台灣看到法國喜劇片,這《找藉口有限公司》絕對不會讓你失望!男主角和好友同夥開了一家專門幫人找藉口的公司,不管你是不想上課,還是瞞著女朋友搞外遇,他都可以幫你解決,只是,一個謊言可以圓多久?「紙終究是包不住火」,謊言就像雪球一樣,只會越滾越大,為了圓一個謊,要靠100個謊言才能圓住,但他卻是乘方比,總有一天會超出極限的。

但也是因為觀眾站在全知的觀點,一直期待著謊言何時會被戳破,畢竟公司並不是開假的,要是這麼簡單就被發現,那豈不是砸壞招牌嗎?男主角在發現女友的爸爸就是客戶時,兩人決定互相守住對方的秘密,在女友爸媽結婚紀念日時,協助女友老爸跟小三出門玩,只是男主拼命地幫女友老爸保住,還使得女友的爸媽感情迅速增溫,但自己卻失守了,反而遭到老爸小三反擊,所有的秘密都曝光了,分手成為必然。

只是對於謊言被拆穿其實本身有兩種層面,一個是真的被蠻在谷底,一個是明明知情,卻假裝不知情,還記得女友老媽和老爸在海灘散步時,女友老媽其實早就知道老公外遇的事情了,但卻選擇不拆穿,「愛有多大,就有多大的力量原諒」,也許這就是為什麼女友明明知道男主找來復合公司來解救愛情,仍然願意接受,也許愛才是正解。

《設局》解開一件事情需要解開一百個秘密

《設局》改編自西班牙暢銷推理小說,描述三年前小島內的未結案件重新調查,原本的嫌疑犯是小島上的重要人物,被懷疑是因為女兒遭性侵,為了替女兒復仇而殺人,但證據不足的關係,案情持續無法破案,死者的母親向高層施壓,要求再次調查死因,外界政力的介入,使得事情變得更加複雜。

片中時常出現霧裡尋人的畫面,像是案件一樣,在迷霧中看不清真相,重啟的調查小組找來了當初的女警女主角一起調查案件,從原本的性侵案件引來的殺人動機,到後來還加入了毒品買賣、性交易、感情糾紛等等錯綜複雜的關係,死者的死因看似很簡單,卻隨著案情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因素加入,原本的嫌疑犯反而因為案發當時嫖妓被證實了不在場證明,案情陷入死胡同。

死者的死像是個導火線,一層一層地揭開每個人底層的秘密,案情的不單純摻入了每個人的私心,島外來的專案小組也因此陷入了感情迷思,不曾懷疑兇手就在自己身邊,只是真相來得太快,前面的線索還來不及消化,當年的兇手就死者的母親處以私刑,兇手一死之後,所有的秘密也跟著一個一個被揭發,鋪陳的很久,結局卻是很快地收掉,說是驚喜也不知道是因為劇情還是收尾速度,算是本片的可惜之處。

《菜鳥警校生》辦案需要只是熱情、執著與真心

這部大概是近期看過電影中可以從頭笑到尾的片了吧!由朴敘俊和姜河那兩人主演,兩個個性相反的人碰在一起總是會擦出意外的火花,但唯一共同的就是,在進警校之前,並不是為了偉大的志願,對警察的職務也沒有多大的抱負,學校裡學的知識,總歸是紙上談兵,直到真正需要用時,才發現不但有用,而且自己學的還只是毛皮。

辦案調查的三個方法,這是裡頭出現的期中考題,認真唸書的姜河那寫了正解:以受害者為中心、以犯罪現場為中心、以政務為中心,而另一個則是寫下:熱情、執著、真心,雖然第一次看的時候捧腹大笑,但隨著劇情發展,發現這兩個竟然都是此題的正解,一個是實用的方法、一個則是實現方法的心態,電影裡並不像CSI犯罪現場一樣,著墨在警方是如何根據線索一一辦案,裏頭甚至有很多口供都是靠暴力得來的(依據現在的法律大概辦完這案就要結束警察事業了),但暴力是對於表現積極辦案的最直接方式,對於喜劇片而言,暴力反而是一種必要的元素。

另外影片還談到綁架離家出走少女、買賣卵子和器官、性交易等社會問題,雖然都只是副線,但卻不得不讓人注意到法律程序上的一些複雜規定,反而成了有心人士可以利用的漏洞,不免讓人懷疑,究竟這些複雜的規定,是保護受害者,還是避免增加事務人員的業務?

《追捕》新。老電影

改編自日本小說《涉過憤怒的河》,描述中國籍律師杜丘(張涵予),意外捲入兇殺案當中,所有的證據都證明他是兇手,杜丘知道自己難以脫身,逃離了警方的追捕,展開了一段警匪追查案。另一方面,警探矢村(福山雅治)開始調查案情後,發現這樁殺人案並不單純,在追捕杜丘時竟然發展出了情誼…

故事的一開始就以老電影來比喻,用自嘲的方式來為提醒觀眾,接下來的劇情並沒有那麼重要,重要的是味道。整部影片滿滿的都是吳宇森的風格,懸崖邊的白鴿,背靠背的雙槍,漸漸培養出來的兄弟/姐妹情感(簡稱義氣),都是經典中的經典,但靠著這些技術性的特色,並不能為電影加分多少。電影說來說去,離不開的還是故事本身,重量級的演員很多,卻為了平均每人的戲份,反而少了對人物的細寫刻畫,明明是律師,卻反而像動作片演員,要打能打,要爬橋能爬橋,要開船能開船,要耍槍能耍槍,甚至到最後杜丘被送上實驗台時,還一度有錯覺被注射要後就會有一道神奇的光閃耀,變身成超人之類的。

另一個容易出戲的點,大概就是混雜了中英日三種語言吧!在片頭的時候,大概花了5分鐘一一秀了各個投資商的LOGO,可見資金來源相當廣泛,這點從各種爆破、動作戲可以看得出相當用心!只是雖然混合語言比較能夠呈現真實,但是不習慣的口音反覆穿插,真的很難讓人投入感情。

《解憂雜貨店》能解答的只有自己

《解憂雜貨店》描寫一位老先生免費在自家的雜貨店幫人解答疑惑,只要將信投進鐵捲門裡,隔天就可以在牛奶箱裡面得到回信,當然也有可以公開給大家看的問題解答,店門口旁的佈告欄貼的不是廣告,而是一條一條猶如祈願符般的問題字條,這些問題都得到了解答。

有煩惱的人其實大部分都已經知道自己該如何解決,只是想要在尋求一個同意自己決定的人,所以回答問題也是一個很難的煩惱,要回答的有創意,但也要回答的有意義,如果只是一昧的認同,並不是解答的好辦法。

一個想要考滿分的問題,只需要回答一張全部都關於自己的考卷,就可以很輕鬆地拿到滿分,其實我們從小到大,也早就寫過無數張這樣的考卷,學習歷程、自傳、日記等等,只是不知道為什麼,明明只有我們自己才可以評分的考卷,卻有這麼多人畫了紅線,這裡錯字、那裡錯文法的,好像連這樣的滿分,都拿得好不容易。

一張紙有白紙的問題,無名氏,可以套上任何人的名字,也許這個人就是你也說不定,因為都是白紙,所以要寫下什麼問題,其實自己也不清楚,回歸到上面的滿分問卷,如果是你,你會問自己什麼樣可以輕鬆回答的問題呢?又,你會問了一個就算問了,也不知道要怎麼回答的問題嗎?未來還有很多可能,可以隨意描繪的白紙,無論用什麼樣的筆寫下問題、畫了什麼圖案,都會留下痕跡的,成長的痕跡。

《愛情樂透彩》選擇離開的方向是四面八方的

她的名字叫「幸運」,在義大利文裡面,幸運是女性的名字(在台灣Lucky卻是寵物名字),但她的名字卻並沒有給他帶來一帆風順,遇到控制狂丈夫,想要離婚還要為了爭取女兒而打官司,想要好好照顧女兒卻還要到處奔波當家庭美髮師,幸運一直認為女兒有心理創傷,但為了事業,寧願讓女兒接受心理醫生的治療,在種種失意的情況下,幸運仍然樂觀的夢想有一天可以中樂透,開一家自己的髮廊,給女兒一個安心的生長環境,卻意外地跟女兒的心理醫生搞上,愛情的因素使得幸運的種種生活更加混亂,再加上前夫的糾纏、好友的躁鬱症,搞得一切天翻地覆,一發不可收拾。

「你也會帶面罩嗎?」女兒芭芭拉在火車上看了鄰座的穆斯林女性之後問了幸運這個問題,然而幸運卻對女兒的問題毫無反應,芭芭拉一怒之下跳下了火車,頭巾面罩對穆斯林女性而言是保守、安分的象徵,芭芭拉知道他沒有辦法阻止媽媽和心理醫生的愛情了。

「芭芭拉不想跟我在一起,他想待在你身邊。」前夫拿著槍指著幸運,激動的

要幸運回頭,「你現在才知道太遲了。」幸運頭也不回地拿著行李,走出屬於前夫的套房,幸運喜歡看著水面,一個人默默地站著發呆,前面從心理醫生那裡離開是在河上面,方向只有一條是朝向海洋,後面的離開前夫是在海上,四面八方都有可能也都會有不可能,他必須離開過去,才能有更多的未來,儘管是好是壞。

《美國刺客》美國領土擴張說(?)

一個禮拜同時上映了兩個美國開頭的四個字電影(《美國製造》、《美國刺客》),在查電影時刻表時還真的差點搞錯時間。

萊普在恐怖組織失去了摯愛未婚妻,為了復仇,他經過了一連串的自虐訓練,將自己鍛鍊成殺手,並親自涉入險境,揪出當初的殺人兇手,但萊普的計畫卻一直默默被中情局監視著,在完成第一階段的復仇後,被中情局招攬為國家賣命,阻止恐怖份子引爆核子武器。

故事雖然簡單,看似描寫萊普的傳奇事蹟,卻還是存在著美國的英雄主義,在看完電影之後,我還問了一旁的友人,片中出現的場景,到底有哪些是在美國本地拍的?一下子義大利、一下子在土耳其,好像美國的場景就是中情局的總指揮中心?中心裡掛著數千數百的螢幕,好似美國正監視著各地的人名,只因為美國要保護好全球人民。

萊普在招攬後接受了教官赫利的訓練,除了基本的體能、射擊等訓練之外,赫利對於這些刺客的要求更是心理層面的,只要是為了目的可以丟去人性,丟去人性的方法卻又是面對曾經的心理創傷,甚至在赫利被曾經的部下史丹抓走後,還念念不忘的告誡史丹未遵守的刺客守條,史丹最後的失敗也應證了刺客首條的地位。

核子武器的話題在北韓總統生日的這幾天特別的敏感,核武爆炸的照片在歷史課本也看過好幾次了,經過半世紀之後的科技進步得讓人難以想像,《美國刺客》也再次對核武爆發做了想像,只是在海底爆發,真的只會像電影裡那樣嗎?人類雖然不在海裡生活,但爆炸後的輻射、海中的生物、爆炸威力引起的海嘯等等之類的,也不會只有那樣單純的海中噴水秀吧?

《第22年的告白-我是殺人犯》目擊者是被害者、也是加害者

《我是殺人犯》描述1995年的連續殺人犯在經過22年的法律追訴期之後,出版了殺人過程的自傳書,高調地展現自己想要懺悔過去,本來以為會遭受到社會的撻伐,卻反而因此吸引了高人氣及眾多粉絲的後援,賺進的大把的出版版稅及曝光率,雖然被害家屬恨得牙癢癢的,但卻也因為在法律追訴期之後的犯人恢復了公民身份,本來要被警方逮捕的人,如今卻成為了要被保護的人,法律是道德的最後底線,但如今,道德的底線卻成為了最不道德的利器。

本片改編自韓國電影《殺人告白》,2012年上映的時候就在韓國擁有相當好的票房成績,《殺人告白》的製作方式也較偏向於大規模的製作,兩部片長同樣接近兩個小時,韓國版的有較多的部分著重於精彩的打鬥戲碼,開頭、中間的追逐戰等等,都可以看得出高水準的製作,而《我是殺人犯》則是依然兼具日本片向來又的推理特徵,在一個一個事件被揭開之後,仍然還埋有下一個案件的伏筆,與韓國版的結局相比,《我是殺人犯》在最後的結尾埋藏的另一個意象不到的結局。

《我是殺人犯》也對殺人犯的心理做了詳細的分析,從加害者、被害者及目擊者三個觀點來看,同一個人也可以同時兼具這三個特質,被害者及加害者不用說當然是事件發生最直接的關係人,但目擊者呢?也許他可以毫無髮傷的走出犯罪現場,但對心理方面的傷害,卻並非可以從外表看出,也許也是因為這樣,當被害者變成加害者,情有可原(應該可以這樣說吧),但目擊者變成加害者,卻是最容易被忽略的部分,這也就是為什麼可以逃過22年的追捕吧?